前些日子無意間聽到了廣播節目媒事來哈啦裡主持人吳若權與來賓周慕姿老師的談話,兩位老師有關心理學、伴侶關係相處、親子關係的探討,感覺非常精彩,於是趕緊記錄了下來,覺得剖析的非常深刻及實用,特此與大家分享。

由於是憑記憶記錄,語氣多為自己的用法,並參雜一些個人的感想,關於個人觀點的地方都有標明以示區別,但仍盡量還原當時內容。

 

親情是要權威還是親密感
 
家長如果要保持權威,親密感就會疏離,請問你會對管你的老闆有親密感嗎?甚至這個老闆如果有控制慾加強迫症呢?
 
 
對最親密的人的防備線
 
假設對你/妳的傾訴,換來的是指責,即使是關心,當事人也會樹立起防線。
 
假如小孩今日跟父母分享或抱怨有關朋友的事,爸媽便問這個朋友是怎麼認識的,孩子自然地回答:「某某社團認識的啊。」
父母聽到不合意的社團於是馬上反應表示:「你怎麼會加入那個社團?那個社團是幹什麼的,會不會如何如何,所以那個社團裡的人不就會那樣怎樣,那這樣你在那裏認識的朋友......brabrabra」,當下孩子馬上感受如兵敗山倒,放了一條線給父母結果卻是節節敗退,最終得出的結論便會是:下次再也不會再跟你/妳講那麼多了。
 
個人經驗:甚至是,開心的跟家人分享今天吃了什麼美食,換來的結果竟是:「那個什麼吃太多小心以後會如何,人家外面的油都不知道怎麼處裡的,不知道重複用了多少次,這樣吃你不怕喔?你就是都吃這麼重口味,你看人家糖尿病的,這樣長久下來小心以後要洗腎哦(加重音)...」
在此澄清,本人其實是久久才吃一次,且家中常年已是和尚飲食,口味已經比常人清淡,並塑造了一條還算敏銳的舌頭...,然而聽到這種回應,相信一般人不免從此就不會想再分享了,或是看人分享了。
 
個人覺得:不僅家人如此,親密的伴侶亦如此,有時過份關心,關心錯了位置;有時則是態度冷淡,甚至事不關己。
 

 
 
收起我的感覺、變成無感的人,不親密、有距離,才能不會有傷害
 
因為感覺察覺對方的感受,才會有親密的關係,然而這樣親密關係最後卻是對自己造成了傷害,於是理所當然我只好收起我的感官,不感受對方的訊息;因為不投入感情,才不會傷到自己,對方的心情與我無關,對方的喜怒哀樂與我無關,封閉了感知對方的心,因此產生了距離,不完全是冷淡,是為了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小孩對父母的防備線,之後會影響到他對朋友的關係,聯想到他對父母的感覺
 
承上,這種關係會在無形之中累積,像年輪般一層又一層,進而擴展到其他的關係。例如普通朋友的關心,假設一不小心問了這個那個,當事人馬上過度反應:「你問這麼多幹嘛?」,殊不知是家裡對於父母長久來的相處,造成了已經習慣的警備,乃至於對一般外人的詢問,稍微有點踩線便立馬豎起防備,使問的人摸不著頭緒,留下此人不好相處的印象。
 
 
老公對老婆冷淡回應
 
老婆一邊滑手機一邊對坐在沙發上看報的老公分享她在手機上看到的新聞,也許不夠聳動,老公只是淡淡地應了一個聲音,可能連老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回了什麼。而老婆知道老公沒興趣、冷淡,卻也不知道該做何回應,只好沒趣的繼續自顧自地滑手機。然而這種情況接二連三...
 
當感覺沒有共通,情緒的傳達沒有被承接,這便是基礎關係的剝落。
如果老婆對於這種被忽視的感覺無法忍受卻又不知該如何表達,可以針對事情理性的提出:因為對我來說,你是我很重要的人,所以才會想與你分享我覺得有趣或煩惱的事,而你知道我期待的不會是這樣的回應,這樣的反應讓我感覺不舒服,我不希望給我這種感覺的人是你...
 
 
空巢期來臨前,老公注意力早已不在自己身上
 
因為當初老婆生了小孩,要自己的愛全部投注在小孩身上,無法將注意力放在老公上,老公也知道這點,於是只好變和尚,漸漸封閉自己的所有需求,等到無欲無求之後,空巢期來臨,老婆又希望老公能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但是老公內心深處自然會覺得不平:「當初妳要的那麼多我都給妳,因為小孩要照顧,甚至連妳原先給我的愛我都放棄,怎麼現在我習慣了妳又回過頭來跟我要?」老公內心當然無法調適。
 
接續個人感想:如果再加上大多數熟年女性不會觀察、不懂觀察甚至不了解長年陪在自己身邊另一半的品味喜好,不但無法投其所好的討好,甚至擺爛、無心付出重新經營關係,那麼孩子離家後,熟年離婚的機率自然會提高,因為令人惋惜的是,大家想得都是:搞了半天,原來跟我結婚的是這樣的人!
 

 
 
遇到逃避依附情人又想要他/她對你依附,而依附型的又想發人家好人卡
 
以下為個人歸納,逃避型依附:自我依賴,不太需要別人照顧。簡單講就是,沒有你我也可以過得很好,跟別人相處,獨處可能還比較開心。口頭禪可能大都是:因為你不會懂,所以我不想說。這類人往往觀察不到或選擇不觀察從小到大分離感在自身內心累積的壓力,因而形成逃避型依附人格。
 
逃避型依附的人起初給人感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活潑無壓力,有的甚至聰明伶俐、幽默風趣、辯才無礙,而等到開始交往後卻發現神龍見首不見尾、對方若即若離、不願常常見你,於是便讓你/妳越來越想要依附對方,甚至越生悶氣。
據周慕姿老師言,論文寫到這,通常一貫的解法都是避免跟逃避型依附的情人交往就好了,但是認識初期根本沒有或忘了要花一段時間去瞭解一個人的依附性,哪知道結果會是這樣,且一方越依附,另一方就越想要逃,豈知另一方享受的就是這種你追我逃的感覺。
 
最後周慕姿老師較實在的解法則是,如果遇到了逃避依附型情人,追的那方把時間改為多多充實自己,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有趣,用自己有趣的世界去吸引對方,對方覺得你不追了便開始納悶了,然後注意到你/妳的世界竟然變得比他的有趣多了,自然會不請自來。
 
 
以上,心的世界真的是太複雜太奧妙了,想不到短短的節目時間就有這麼多的歸納可以寫,感謝吳若權老師的節目與周慕姿老師的討論,讓這世間的眾生又學習到那麼多,在此跟大家分享,感謝!
 
arrow
arrow

    每天努力一小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