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感想,之前學到,關於服務業背後代表的含意,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發展至最成熟的型態即為服務業的佔全國總產業比例為最高,換句話說,以目前來講,促成資金以最快速流動於各階層即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終的理想目標。因此近日忽然感悟到,眾所周知,美國國民普遍存在著幾乎都不儲蓄、全用來消費的財務態度,雖然這樣對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來說如果一出事就會很可怕,但這種價值觀,反而變向地達到了資金快速流動的設定,且美國國土廣大,相對只要存在一定服務業的佔比之下的人數 GDP 便會變得很可觀;而以服務見長的日本則像是以這種無微不至,細心到讓您無法抵抗的服務態度,以提高消費意願,同時發展各種意想不到的服務行業與各種創意(奇怪)發明和周邊商品來達成資金不斷流通的經濟型態,藉此也達到了提高服務業佔比的目的,且觀光消費更是一種手段,更何況觀光業發達又悠久的日本,加上服務業更是相輔相成。本來天生已經多國接壤的歐洲其貿易聯盟降低關稅對於充分刺激資金流動在歐洲大陸的影響更是不在話下。
反觀台灣,未來若要躋身「發達國家」之列,勢必會對此難題的存在感會越來越強,那麼台灣能用何種方式加速國民資金的運轉呢?
以華人堅強的儲蓄性格,用美國有錢就花的方法是不可能的,而台灣整體服務業的態度與日本相比更是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觀光業更是不能跟日本與中國大陸相比,城市規劃一直不受重視的老問題就甭提了;那麽如果是新興行業的話,意想不到的創意行業在草創時大多可能也因為市場規模不夠大,或是創業的資金總被扣在台灣早期那些既得利益者手裡而多數停留在做夢的階段。
於是,我開始思考台灣可轉型的立基點在哪,可快速提升資金流通性的商業模式或思維方式在哪?我低頭撫額,久久思索仍想不出結論,除了傳統民俗活動與節慶能加速資金流動以外,我仍是想不到台灣可轉型的利基點在哪,恐怕十之八九未來應該也是會跟日本一樣走上服務業精緻化的模式,但一個小水窪分到的一口解渴的水能有幾滴,加上許多人才或明星錢賺飽賺滿之後便選擇直接攜款登「陸」或移民歐美日加拿大,人才外流加上政黨惡鬥的掏空,台灣未來轉型恐怕仍是一條不允許後退、但又無法盡情前進的蜿蜒小路了,像極了在泥濘上總是生猛活跳但跳跳跳了三天卻才前進一小步的彈塗魚了,但幸好至少是一隻世界都看得到,打不死的彈塗魚。
絕不是輕視我腳下這塊 matherland,而是所謂的富國強民一定是其來有自。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時代下,新的遊戲規則該怎麼玩,怎樣可以一直玩下去,如何跟大家一起一直玩下去,別國給的提示可以參照?我認為這一直是一個有趣且切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