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Thumbnail.jpg

一路的閱讀歷程下來,難免有一些不斷被推崇的經典出現在眼前,於是乾脆就拜讀其中一部從過去至今被稱為是推理界的夢幻逸品的經典之一『砂之器』,來仰望一下大師是如何形成的。

本書「砂の器・すなのうつわ」是日本作家松本清張於1960年5月17日到1961年4月20日間在讀賣新聞夕刊連載,隨後同年出版的推理小說,稱為經典的原因便是距今50年以上的文學及劇情至今看來仍不需擔心時空上的隔閡,讀起來就像是近代寫出來的作品一般,對於能夠跨越時空並久留的作品通常是非常困難的,我想這也是作者被稱為大師的原因。

再來,這部小說被拍成電影一次,被翻拍成電視劇則有四次,最近一次則是2004年,可見它風靡的程度,所以我才覺得是不是該補足一下這片拼圖(指本書),但怕被劇透,所以我必須一邊努力堅持忍住不偷看結果、也就是兇手到底是誰的情況下很有毅力把小說看完,雖然還是忍不住偷翻了一下後面幾章...

1974 電影版

21747353646109_725_m.jpg

 

2004電視劇

0453337.jpg

2011電視劇

下載 (2).jpg

2019年電視劇

1554056013-911208800.jpg

 

小說厚的跟一本康熙字典一樣,說它可以拿來當武器一點也不為過,加上作者很心機的幾乎把謎底埋在接近全書的百分之十的時候才向慢慢透露這個案情的謎底,在現在來看算是極冒險的一種設定,因為實在很欠打,不過也代表作者對自己的文筆與安排極有自信,不擔心有人看到一半就把書闔上放下去打手游了,或許五十年前真的不多畢竟那個時代沒有手遊,但現代儼然就是超有個性,但應該也由於當時是連載的關係才會這樣設定,而在此之前呢,劇情完全就像沙漏一般絲絲細細地按著節奏透露,感覺像賞賜讀者一樣,強烈建議欠耐心想提升定力的人也可閱讀本經典喔。

除此之外,本書另一重點是它除了是推理小說外也更像部旅遊書喔。主角在調查線索途中遊歷了日本各處的風景,甚至方言脈絡,作者把各處之歷史與地理介紹詳細,從東北到北陸到關中,甚至山陰山陽這種名詞都會不禁被你吸收,讀完大約大半部之後,會有種明明自己是外國人,怎麼搞得日本才是自己的國家一樣的強烈,有種跟著主人翁一起愜意旅遊的感覺.

嚴格來說,個人覺得計謀機關的成分不高,最後的謎底倒是別出心裁,尤其以當時的時代來說。總之,作者架構十分嚴謹,文筆之深厚且流暢,特別對於想寫小說或單純想寫作的人來說是本很好的楷模,細細緩緩地道出你的劇情卻仍須保持吸引力不正是小說厲害的地方嗎?這部作品成功地營造了此種氛圍,也如同「砂之器」這三個字一樣,不但計謀如同密不透風的「砂子做成的容器」、線索彷彿像要從這容器上找到裂縫似的以外,整個故事也當作沙漏一般慢慢地等待它流完,直到讀到最後才體會為何會取名「砂之器」。

關於影像化,看到網路上有些人是流著淚看完「砂之器」日劇的,著實讓人驚訝,驚訝的是小說對我來說本身關於感情這塊似乎並沒有大強烈的觸動,也就是說,在戲劇化的時候導演想必是在關於親情這塊注入的不少新的劇情,以便提升情感方面的厚度,坦白說,個人也認為這也是本書中較空泛的部分,故若有時間,是會很想知道這部作品在各時期被翻拍的樣子。

只是越後面的影像化,被修改的劇情好像就越多了,不過一個作品可以長出其他版本的作品這樣好像也挺便利的,像「白夜行」這樣,這樣大家才又有事可以做了也不錯啊(是這樣講嗎?)

 

arrow
arrow

    每天努力一小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