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讀到石田裕輔的「不去會死」!

作者是日本典型日復一日的上班族,直到他看到了單車旅行的字眼,便激發了他改變人生的鬥志,開始了一趟冒險甚至接近死亡的旅程。

前面當然是精彩,但隨著作者文字的描述,心情跟著起伏後落於沉澱,變成是後面幾段文字讓我有了共鳴。

 

以下引用書中文字:

「在今天的來賓中,有位女性久美姐,他也是一個人長期旅行,在奈洛比告別她之後,我收到一封她的電子郵件,『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朝何處前進,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長期旅行的人特別容易陷入這樣的心境,厭倦日復一日的旅程,感性也逐漸磨損,對於旅途中邂逅的事物不再有任何關心,只是不停地往前走,直到有一刻,回過神來自己也覺得愕然:『我到底要往哪裡去呢?』

或許,有這樣感受的,並不限於旅人吧?」

尤其,特別是後來作者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時,他還是自組的自行車隊中第一個到的,到的時候,作者沒有感動,沒有欣喜若俇,頂多也是只是一如往常的確認自己到了,到了這個目的地的這個事實,我想,畢竟作者都已經漂泊旅行了三年多了,在非洲更是待了快兩年了,這種麻木是必然的,就像你我的生活一樣。

直到後面作者的隊友陸續抵達時,他們上前,互相擊掌,用力互握,看著對方在夕陽映照下,笑臉閃閃的發光時,作者才確實有了--我們到了! 這一刻,這樣的感覺!

原來,我跟我們,是差這樣的多。

 

雖然喜愛旅行,更熱愛流浪,但是再怎樣熱愛的事物如果化為生活中一層不變的東西,總有一天還是只有麻木一途,

瘋狂且漫長的旅行後,懷念的是昔日一成不變的工作生活,穩定的工作生活後,又開始想念騎著單車旅行的日子,生活不斷的習慣後就是渴望下一次的改變,然而終究要面對的還是孤獨與孤單,我想,真正讓生活感到一成不變的,應該還是這兩個東西吧。

我沒有像主角這麼長時間的旅行經驗,但是光是三、四個月的旅行時間就已經開始讓我產生跟主角一樣的心情了,到達下一個絕美景點時,我的心情頂多也只是再度地確認自己到達了這個計畫中的目的地而已,如同一開始計畫的一樣。

直到領悟到,原來,一切的一切都不曾改變,儘管這世界仍是多麼繽紛,但我跟我們,卻是差這樣的多。所有一切的一切,在自己第一次感受後有了定義,而在分享的那一刻之後又有了新的意義。

數不清的絕美美景,數不清的美食,世間再美好的一切,都不斷地在眼前與記憶裡堆積,彷彿都只是某個數字後面的許多零,然後接下來是累積更多零,但如果沒有那個數,後面再多的零也沒有意義,而當下與你分享這一切的,當時你身旁的那個人,那群人,就像是決定最前面的那個數字的人,直到有人與你分享了,這些零才變得有意義,直到有共同的回憶了,才能定義出這一路走來的意義。

無論是美食美景,知識、經驗、品味設計美感還有時間,更是需要分享,才會讓一切變得有意義,再怎樣多麼偉大的紀錄成就,若是沒有人目睹了這一切,與你經歷了這一切,生活才會開始豐富起來,有人說,上帝給某個人最大的懲罰便是他無法分享,無論是有多大的成就,沒了共鳴就失去了存在的定義。生活的一切細節,更是如此,或許這樣就能夠逃離了孤單與孤獨,永遠遠離生活麻木的這個詞吧。

因為沒有人可以一起體會了解你所擁有的,一切就會變得好像那樣不真實,就像是某個故事中,主角獨自一人在練習打高爾夫球時,意外的打了世界上最好的高爾夫球,不但低於了最頂尖的專業選手創下的桿數,更打破了世界的紀錄,但最悲慘的事情同時也是,當下四下無人只有主角一個人在打球,這個偉大的紀錄,除了上帝和他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看見,於是主角只能跪坐在草皮上吶喊。

因此,無論快樂與背上,有可以與你分享,這些東西才開始活了起來,可惜我們無法選擇每分每秒與你分享的人,故只能好好對待那些人,讓這個效益可以最大化,

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要將大部分的時間分享給誰,誰才是最值得分享的那個人,

要好好珍惜你眼前的每個人,是他們讓你的生活有意義

要好好尋找,那些值得讓你讓浪費你畢生的知識與品味的人

最後要好好享受,甘願與你分享他們一生美好經驗的那些人

 

「妳問我為什麼要一直在你身邊?

我說: 這樣如果妳哪天突然發現了美麗的風景時 我就可以當那個第一個與你分享的人了,

我不想錯失與妳相處每個美好片段的瞬間。」

arrow
arrow

    每天努力一小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