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

不知道多久以前看到了這部影片:

覺得蔡康永大哥真的是口條很好,很會介紹,情不自禁之下我就去看的他介紹的第三本「生活的藝術」,我相信這樣的排序我之後會很高興。

果真如康永哥所說的,本書的作者是個德國人,字裡行間閱讀起來,真有德國工業的味道,跟上一本「真確」相比,同樣理性的不得了,一種在理論與分析之間不斷旋轉,並且還很陶醉的風格,而且幾乎每章開頭都要一定要帶一個好像不是說非常引人入勝(笑)但分析意味濃厚的故事來作開頭,彷彿像是要先讀完一個病例後才可以知道這邊想要表達的重點,不知為何這種感覺真不禁讓我想起了家裡的花崗岩地板。

不但之前的「記憶的風景」如此,「真確」如此,我相信魯爾夫.杜伯里的其他三本「XX的藝術」鐵定也是如此,看來是歐洲的教寫作的老師都規定一定要這樣寫才可以畢業的關係吧。

這其實是一個「52個方法」系列的第三本「藝術」了,作者「魯爾夫.杜伯里」之前已經出了「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兩本「52個藝術」,光是看這個數字與標題的一致性,就可以知道德國人有多強迫多嚴謹及井然有序了。

醜話先說在前頭,在我讀完這本「生活的藝術」後,我完全不會想再去看前面兩本,頂多或許會翻一下目錄吧,但要掏錢的話它可能會在清單的很後面;我的意思絕對不是想說我買了一本廢書,相反地,老實講這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裡面很多生活美好的秘訣甚至是不曾發現但反覆思考會恍然大悟、並且會希望今後盡可能要徹底執行的那種,那這樣為啥有用的書不再多增加兩本呢?最後再告訴您。

裡頭最有用的價值觀、光聽到就會覺得真的可以讓生活變更好的觀念絕對不只一個,請拿出你的筆記。例如:節省時間往往是最浪費時間的,也就是所謂的「反生產力」的事情,書中舉例是買車,想想你為了買車,之前的調查與準備到日後的保養,比沒有買車而使用其他方式比如說是大眾運輸工具的人來說,如果還加上塞車人生的話,到底哪個省的時間才是最多的呢?

又比如說:小幫忙是大陷阱,一個又一個的小幫忙會瓜分掉屬於你自己的時間。請練習五秒鐘的「不」!

以及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裡,這個圈圈到底多大其實不重要,這個圈圈的邊界在哪則非常重要。因為你每跨出一次能力圈,你都要從沒有累積的原點開始。

還有史鐸金定律,你的人生有90%都是狗屎(不重要,沒了也完全不會怎樣的東西),請追尋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接受異類當你的朋友,該認識局外人,但別做個局外人,我自己給的定義就是邊緣人。

用意義補償快樂,用快樂來補償意義。

為何你不必為世界的現狀負責。

經驗就是,當你想得到什麼卻未能得到,所得到的東西。所以別悲觀,你至少得到了經驗。

還有心理學的還不錯的名詞:「峰終定律」、「決策疲勞」、「聚焦錯覺」。如果你養成捐款的習慣,你就不會因為意外的損失而容易憤怒。(但是還是會有點小不爽。)

最後,個覺得最棒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做任何錯的事,就會發生對的事

這句話有如醍醐灌頂,說得真對不是嗎。一個小觀念,一瞬間對於美好人生從遠方的一個目標小點,變成一個廣大的面,這條路上明明存在的地雷,這下子終於看到了。這比原先的想法輕鬆多了,因為沒有人知道最對的事究竟長怎樣,但是相信每個人都知道錯的事會長怎樣。

以前小時候的心態原本都會是,為了想要達到所謂美好人生的目標,安慰自己說我是為了什麼什麼美好的未來才這樣做、或是為了怎樣的目標,因此稍微犯一點小錯不會怎樣啦,甚至不擇手段,抱著風險犯著去了許多自以為沒什麼要緊的小錯就,孰不知,這背後的累積是你看不到的,那個陰影越來越長,造成所謂的幸福目標離你越來越遠。

然而你如果只要避開地雷,避開那些會令你犯錯的小事,犯錯的大事當然就會避開,然後不用花太大的力氣,隨著時間的推演,幸福的事就會自動迎面而來,這不是很棒嗎,因為去掉了蕪自然就會留下菁,不就是這個道理嘛,這才是最事半功倍的方法。現在想想明明都是一樣的目的,兩面的角度思考模式竟會影響這麼多。

除此之外,有許多可以簡而言之的理論,都被作者講得有點複雜,複雜到有些篇章的最後我都懷疑作者知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此外,作者一定是華倫巴菲特跟查理蒙格的鐵粉,書中有相當多的地方都不斷引用著兩人的名言,幾乎是聖旨的意味,加上作者時不時要拿一下自己的股資股票導致的心理狀態來舉例,想必作者一定有在玩股票,沒什麼好寫了只好拿這個來舉例(笑)。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會想再買前面兩本之一,相信你看到這應該明瞭,書櫃上如果已有一本教科書辭典,有人會想再買第二本類似的辭典嗎?

但重點是,假設我連一辭典都沒有,我一定至少會想要買一本,隨便哪一本都好。

推薦你這本,期望我的推薦會改變你的看待生活的視野,加快迎接本該屬於你的美好人生。

 

arrow
arrow

    每天努力一小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